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2017-10-20 16:50:47 新闻来源:中国消费网

 贵州赤水:全域旅游“带”出脱贫“新风景”


赤水竹海一景

近年来,赤水市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和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指示精神,围绕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绿色扶贫为主线,以“全景赤水•全域旅游”为引领,全力做好“旅游+”这篇文章,切实引导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路、打好旅游牌、发上旅游财,有效开拓了一条旅游助推脱贫致富新路子。2016年,赤水旅游产业增加值实现26.2亿元,占GDP比重31%,累计投入旅游扶贫资金31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8000万元,建成示范乡村旅游点15个、农业观光园12个,6个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带动贫困户1万人,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6%下降至1.8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7%,顺利通过全省同步小康达标验收。

  赤水丙安古镇(赤水百龙公司 供图)

“旅游带镇”,引导群众走上旅游路
 

城市发展带动脱贫。以建成国家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旅游、餐饮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积极开发旅游行业就业岗位,吸引农村群众进城就业。目前,该市中心城区建成宾馆酒店341家、餐饮店2178家,发展文化娱乐、生产和市场性服务、商品零售业8000余家,建筑行业53家。2016年以来,城区新增就业3.2万个,带动贫困群众就业3000余人,年均增收2.5万元。

城镇建设聚焦脱贫。以“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全力夯实城乡水、电、路、讯、气和生态环境,科学布局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推动山水田融合、城乡村统筹、产城景互动。截止目前,累计整合资金55亿元,完成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流域、景区沿线村庄整治和黔北民居改造,建成硬化通村通组公路2100公里,改扩建旅游环线160余公里,全市100%建制村通硬化路,投资1.5亿元建成水、电户户通,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村村通宽带目标,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客栈、农家农庄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建设示范小城镇,减少天台、大同、复兴三镇贫困人口500余人。

休闲度假区助力脱贫。大力发展高山度假旅游、休闲体验旅游、康养旅游,筑牢旅游基础,丰富旅游业态,健全发展环境。目前,建成天岛湖、天鹅堡、金三角、山水国际等7个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区,新增旅游通道120公里,实现周边20个村通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带动1000余户群众参与旅游服务,解决就业2000人,其中,贫困群众500余人,人均月增收1900元以上。

  赤水大瀑布漂流项目发展壮大两河口镇黎明村集体经济(王长育 摄)

“景区带村” 引领群众打好旅游牌
 

建“美丽乡村”。按照把村庄打造成公园、田园打造成乐园、庭院打造成花园、农家打造成驿站的思路,实施民居外观改造、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梯田花海和“增彩添色”工程。目前,累计投入50亿元打造了复兴张家湾、旺隆新春村等美丽乡村80个、22个生态移民安置点,建成凤凰生态湿地公园4000亩,打造景观林1.53万亩,完成遵赤高速公路沿线52.6公里、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沿线64公里景观带绿化美化和沿线2600户房屋立面改造、拆迁,投入资金4780万元治理城乡人居环境,精心打造了“四季有花、四季多彩、美仑美奂、色彩斑斓”的新赤水。

塑“乡愁农村”。 瞄准都市人群崇尚田园生活、山水旅游、农耕体验、乡土怀旧的需求,挖掘古村文化、黔北民俗文化、苗族风情文化,运用农村闲置房屋、闲置农田、闲置劳力的潜在价值,鼓励农民发展乡村客栈、风情客栈和农家乐,注重在乡村旅游的“游”上下功夫,在农家旅居的“居”上做文章,在休闲体验的“乐”上做工作,促进“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村旅舍、客栈450家,床位1.2万张,农家乐600家,打造了独具赤水特色的驿站、客栈、茶庄、醋庄、农庄、渔庄、酒庄40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竹海、张家湾、大瀑布汽车露营基地5个,4万余人享受旅游业红利,4200余名贫困户围绕旅游实现创业,人均年增收1.85万元。

聚“财富新村”。深入实施“旅游+扶贫”行动,采取“旅游+村集体+公司+农户”、“旅游+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景区周边、沿线村开发建设,群众将资金、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旅游公司或合作社,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由旅游发展公司实施整村包装打造和建设,推进景区自然风光与村庄人文风情融合发展,实现利益联结、景区发展、农户收益。目前,全市通过景区带动村模式打造美丽乡村30个,流转土地13.61万亩,种植桃树、李树、龙眼、核桃等经果林2万余亩,发展特色养殖22家,栽种集中连片花卉苗木基地6500亩,带动20个贫困村“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7万人,30个村集体经济平均达40万元。

  赤水竹海湖游船

产业带民” 带领群众发旅游财

工旅融合带商品。按照“园区景点化、工厂花园化、产品商品化”要求,着力打造竹木加工、特色轻工、新医药大健康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产品展示、购物销售、观光体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旅游企业。目前,已建成工业旅游网点6个,带动“红赤水”、神雕竹艺、黔老翁等特色食品、工艺品加工企业(个体户)133家,旅游商品商标注册达到368件,开发出红赤水桫椤妹、黔老翁晒醋、石斛浸膏、竹韵等旅游商品1500多种,实现销售收入12.05亿元,带动16万农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带动300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农旅融合带产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专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十百千”工程(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和山地生态水产养殖、精品水果、蔬菜基地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乌骨鸡(蛋)、金钗石斛、竹笋、虫茶、腊肉加工和包装,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建设,实现旅游商品线上线下特卖大卖。目前,建成石斛原生态种植7.9万亩、商品竹林85万亩,年出栏乌骨鸡860万羽,绿壳鸡蛋1780万枚,建成国内直销网点100个,实现销售6.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600余元,以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村、贫困人口全覆盖。

  文旅融合带商业。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盐运文化、美食文化、康养文化资源,健全红色旅游、数字旅游、夜间旅游、体验旅游新业态,打造美食城、美食一条街、文化娱乐城,举办国际山地音乐节、灯光节和露天影院、“水上冲关”、模拟飞行等体验项目,开展魔术、相声、“万人健步走”“快乐骑行”“重走长征路”活动,打造《赤韵》舞台剧、《梦幻娱乐城》和“苗人部落”文艺演出节目,推动了旅游业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目前,建成沿河谷旅游公路红色文化带、红一军团陈列馆、耿飚将军纪念馆、中共赤合特支遗址、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打造了贵福金街美食一条街、茵特拉根、黔北明珠文化城,举办主题音乐季、灯光节和各类演出60场次,吸引观众达60万人次,在大同苗寨、大同古镇、玫瑰小镇等地组织民间艺术表演团10个,200余名当地群众参与,年表演100余场次,人均年收入达2.8万元。

  赤水打造商业街助推扶贫

“岗位带人” 引领群众吃上旅游饭

开发行业“服务”岗。采取大景区带动发展模式,在景区景点沿线规划布局土特产品、旅游农产品、旅游商品、餐饮、酒店服务区,通过开发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交通业、商业等行业中的服务性岗位,实现群众就业致富。目前,全市8大景区沿线餐饮、客栈、旅游加工企业(个体户)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全市2.38万贫困人口中,有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旅游从业人员年均收入突破2.5万元。

开发产业“工人”岗。抢抓全域旅游发展快车,围绕旅游项目业态抓开发,引领群众瞄准巨大游客量和游客需求,从事民俗旅游小手工生产、旅游商品制造、旅游产品销售,发展种植、旅游、服务三大特色支柱产业,使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旅游产业。目前,通过旅游业直接带动群众创业达1.2万人,带动300户1000名贫困户创业,人均年增收1.85万元。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旅游扶贫中得到实惠,分享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开发景区“公益”岗。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和重点特殊困难人群,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救助机制,通过开发景区保洁员、安保员、检票员、护景员、护路员等岗位,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保障。在建设生态湿地公园、生态体育公园、康养产业园、生态观光园中,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吸收当地群众到景区景点务工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围绕旅游发展要素,挖掘红色文化、古镇文化、丹霞文化讲解员、表演、导游等岗位。目前,全市各景区景点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提供务工、护景员、护路员岗位800个,提供讲解员、表演、导游岗位200余个,其中,贫困群众岗位达510个,每人年平均收入达1.8万元。

精选图片

汽车


本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广东新闻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编辑QQ:2383424132 电话13681102741
Copyright © 2000-2013 www.020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